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句話說的貼切,尤其是登山和健行裝備非得在親自體驗過後才會知道細節與優缺點。
當初在選擇登山背包的時候我們一開始就定位自己是新手,所以下意識地就入手了迪卡儂的Forclaz 50 52L及Forclaz 30 AIR 30L的登山包。瓦拉米出發前一週的無耳茶壺山重訓也還覺得舒適夠用,但不料正式打包時就發現了迪卡儂Forclaz 30 AIR 30L背包容量不足且無法外掛睡墊的問題,幾經衡量下決定請朋友緊急支援Naturehike 45+5L登山包來替代。(後來發現這款定位為單日行程的Forclaz 30 AIR 30L背包竟已從台灣官網下架,甚至連淘寶上也找不到相同的款式,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上國際網頁去研究https://goo.gl/Y85OOx)
而我背的Forclaz 50 52L登山包則是在真實走過一趟瓦拉米的13.6K來回後,發現其背帶在實際背負時會導致扣帶會直接壓迫腋下造成不適感,再上網查詢同品牌的專業登山包,發現背負系統似乎都是一樣的設計,看來之後的健行登山行程勢必也需要另外一個更適用的男用登山包。(背包的背法可GOOGLE相關內容,有很多需注意的事項)
Naturehike 45+5L行雲輕量登山後背包
這一次就先就楊媽媽實際背上瓦拉米的Naturehike 45+5L行雲輕量登山後背包做心得分享:
從簡單的規格可以獲得的有效資訊並不多,值得注意的是背包重1.3kg,對於女用來說算是還可以接受的重量。
(圖為三款背包在拉緊所有調整帶後的背帶/扣帶位置)
從影片及對照表中發現,Naturehike 45+5L行雲輕量登山後背包表現相對優秀的項目在於肩帶在背負時的扣帶位置明顯較其他兩款背包更接近腰部兩側,較可以效地避免扣帶因背包重量往上移位而壓迫腋下,另外則是兩側的掛帶提供了睡墊外掛的可擴充性;表現較不足的則是外部的收納空間設計並不多。
雖然提供了外掛的功能(左右兩側各一),但仍有潛在的問題需要解決。像是不論選擇外掛哪一邊,都有可能因為外掛物品的重量而導致整個重心偏移(睡墊僅405g);另外要掛一邊也需考量山壁的位置來決定,如瓦拉米步道上山時,山壁大多是在左手邊,那麼將睡墊外掛在背包右側可避免睡墊過度突出碰撞山壁反彈而發生墜崖的意外,下山時則剛好相反,要外掛在左邊。
若是採取上下外掛的方式就比較不擔心突出卡到山壁的問題,不過左右外掛也是有優點的,那就是萬一下雨要上背包套時,垂直外掛的包覆性會遠比水平外掛來得更好一些。(以下為實際背負照片)
另外袋內的空間設計為45L,頭袋部份可依需求鬆開調整帶後再擴充5L的空間,達到整體共50L的容量,對於兩天一夜的行程來說算是相當足夠。
若以專業的角度評估,其實還有很多功能更佳且價格更昂貴的登山包可以選擇,可依自己爬山健行的頻率和強度需求來決定是否要投資。但就這次實際測試過的登山包來看,迪卡儂Forclaz 30 AIR 30L背包比較定位為單日行程所使用的背包,所以並沒有考慮外掛睡墊的功能,若要攜帶睡墊也只能考慮體積小的充氣睡墊;而Naturehike行雲輕量登山後背包雖然外部收納設計不夠豐富,但是內部45+5L確實提供了足夠的收納空間,而且左右兩側的外掛設計確實解決了我們攜帶折疊式睡墊的困擾。
至於男生的Forclaz 50 52L登山包,扣除肩帶位移造成扣環壓迫的問題外,其實算得上是一個擁有多元功能的高CP值入門登山包!以上菜鳥心得提供給同學們參考囉。
Naturehike 攜帶型飲水袋2L
原本和楊媽媽兩人都是準備了一個運動水壺(2L+1.3L)裝水當作行動水使用,但楊媽媽更換了Naturehike 45+5L行雲登山包後沒有兩側的網袋可放置水壺,所以就一起入手攜帶型的2L飲水袋,直接將水袋放入背包的飲水袋層中,再將吸管拉至胸前方便飲用。(不過後來楊媽媽的背包裝不下,就改由我以上掛的方式背負,但後來發現會造成重心偏移,下山時改放入背包內層中使用)
Naturehike 攜帶型飲水袋最大容量可達2L,可視自己的飲水量來做裝填,吸管長100CM(袋內40CM、袋外6CM),附有水管扣夾可以固定在背包胸前。使用時只要把吸嘴頭拿下,咬住吸嘴就可以吸水,放開吸嘴則呈現止水狀態,需注意入水口要用力鎖緊,才不會造成外漏問題。
透明PET材質加上水量刻度,可以快速檢視剩餘水量,在行進間可以輕鬆評估每次喝水的多寡。不用時收折起來的體積也不大,但因為沒有附外袋,建議可以拿一個夾鍊袋收納即可。
雖然從一趟健行的過程中已經學到很多平時不會發現的細節和經驗,但對我們這種外行菜鳥來說,要學習的東西簡直多到遠到天邊去了,也好,反正慢慢爬慢慢學,期許自己像個海棉不停地吸引戶外的相關知識,然後用自己的雙腳走更遠的路,也看見更多不同的世界。
贊助商連結